防御设施的建造是保障基地安全的核心环节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防御设施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资源生产、科技研发和部队部署形成联动体系。建造防御设施前,必须确保资源储备充足,特别是钢和橡胶这两种关键材料,它们直接影响防御工事的建造速度和强度。优先升级市政厅和科研中心,为后续防御设施解锁更高级别的建造权限。
防御设施的选址需要结合地形和基地整体规划。建议将炮塔等主要防御建筑布置在主城周边,形成交叉火力覆盖区域,避免出现防御死角。反坦克炮适合放置在丛林地形以获得攻击加成,坦克部队则部署在公路等开阔地带便于机动支援。防御塔不宜过于分散,集中布置能有效应对敌方部队的集火攻击,同时减少修补防御工事的资源消耗。
科技研发对防御设施的强化至关重要。重点解锁保卫祖国等增加建筑防御力的策略,同时研发提升部队防御属性的科技。炮塔的射程和火力升级应优先于其他项目,城墙的耐久度提升也需要同步进行。注意平衡资源投入,避免因过度侧重防御导致进攻部队发展滞后。科研中心等级直接影响防御科技的解锁进度,务必保持持续研发。
部队与防御设施的协同部署是有效防御的关键。摩托化步兵因其高机动性,适合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填补防御缺口。炮兵部队应布置在防御塔后方安全位置,利用射程优势进行远程支援。建造军校培养高属性军官,将其派驻防御设施可显著提升作战效率。防御战中要及时补充损耗的部队,保持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和持续性。
将防空炮与地对空导弹混合布置,应对不同高度的空中威胁。海岸线要部署岸防炮配合海军部队形成立体防御。重要资源点需单独设立防御前哨,配备自行火炮和防空单位。防御设施的升级要遵循质量优于数量原则,高级炮塔的实战价值远高于多个低级炮塔。定期调整防御布局,针对敌方主要进攻方向进行重点强化。
建立专门的维修部队,及时修复受损建筑。通过干扰射击等策略降低敌方攻击效率,延长防御设施使用寿命。合理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,在雨季加强防空设施,冬季强化反装甲能力。注意观察战斗回放,分析防御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改进。保持防御策略的灵活性,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布防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