巡洋舰在二战风云2海战体系中属于多功能主力舰种,兼具火力输出与战术支援能力。其核心优势在于均衡的射程与装甲,既能对驱逐舰形成压制,又可配合战列舰进行远程打击。作战时需优先确保巡洋舰处于舰队中后方位置,利用220-240的基础射程进行火力覆盖,同时依靠120的视野范围搭配侦察单位提供目标锁定。移动过程中需保持与运输船队的安全距离,避免因敌方潜艇伏击或空军突袭导致阵型溃散。
海战中巡洋舰的战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港口与运输线的控制。进攻阶段应优先摧毁敌方港口设施,切断其海军补给路径。执行该任务时需组成至少8艘巡洋舰的编队,分批次轮换承受炮塔伤害,同时保持1-2艘舰艇负责防空警戒。面对敌方驱逐舰群时,可通过预设的扇形阵型集中火力快速歼灭目标,但需注意避免陷入近身缠斗。若遭遇潜艇伏击,应立即切换深水炸弹攻击模式并呼叫空中支援。
单艘巡洋舰建造需消耗钢铁与石油基础资源的15%-20%,因此需提前在沿海城市建立专属生产线。建议在拥有三级工业区后批量生产,每批次间隔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以维持战力补充。弹药补给方面,巡洋舰主炮每轮齐射消耗标准弹药单位,需通过占领油井或运输船定期补充,否则将导致火力效率下降50%以上。
舰队协同方面,巡洋舰与航母的配合尤为重要。理想状态下应以1:3的比例配置巡洋舰与航母编队,由巡洋舰承担前线防空与反舰任务,航母舰载机负责远程侦察和精准打击。当参与远洋作战时,务必为巡洋舰编队配备2-3艘补给舰,确保其能在脱离港口支持下持续航行7天以上。若需执行登陆支援任务,可临时改装为火力平台,但需注意其陆战效能会降低30%左右。
其机动性低于驱逐舰,转向耗时约为轻型舰艇的1.5倍,在狭窄海域容易成为鱼雷攻击目标。对抗战列舰时建议采用打带跑战术,利用射程优势进行多轮骚扰,而非正面硬碰硬。当舰队损失超过40%时,应立即撤退至友军防空圈内修整,避免全军覆没导致战略主动权丧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