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输盟军部队和物资是战略部署的核心环节。运输方式主要分为空中、海上和陆地三种,每种方式各有优劣,需根据战局需求灵活选择。空中运输依赖运输机,速度快但运载量有限,适合紧急投送或跨越地形障碍;海上运输通过舰队实现大批量远距离运输,但需防范敌方潜艇和空袭;陆地运输则依靠卡车和铁路,稳定性高但速度较慢。合理搭配运输手段是确保盟军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。
运输机的使用需要重点规划燃油补给和护航配置。由于运输机本身不具备防御能力,必须搭配战斗机护航以避免被敌方防空火力拦截。同时需注意天气和地形对飞行路线的影响,例如山地或恶劣气候会延长运输时间。物资运输时优先保障粮食、石油和金属等关键资源,这些是维持前线部队战斗力的基础。运输机的运载上限决定了单次投送规模,大规模兵力部署需分批次进行。
舰队运输是跨海域作战的主要支撑,适合重型装备和大规模部队转移。组建运输舰队时需配备巡洋舰等护航单位,以应对敌方海军袭扰。港口等级直接影响舰船装载效率,升级港口设施能缩短运输周期。海上航线选择需避开敌方控制区,必要时可派遣侦察机提前勘探。物资运输过程中需实时监控舰队状态,遭遇攻击时及时调整航线或请求空中支援。
陆地运输网络的建设是长期战略的重要部分。通过修建道路和铁路可显著提升运输效率,尤其在连接前线与后方基地时作用突出。卡车运输适合短距离机动,但需注意沿途敌方伏击风险;铁路则能稳定输送大量物资,但易成为空袭目标,需部署防空炮保护枢纽站点。地形复杂度会影响陆地运输速度,沼泽或山地路段需提前规划绕行方案。
通过将军团城市设为中转站,成员可共享军备和补给资源。指挥官需统筹分配运输任务,避免资源重复调配。利用军团科技研发可解锁高级运输载具或提升载重能力,例如升级后的运输机可搭载更多步兵单位。情报共享机制能帮助成员规避敌方拦截,确保运输路线安全。
空中快速反应、海上主力投送与陆地稳定补给需形成闭环。战役中后期建议建立混合运输编队,例如用运输机投送轻装部队抢占据点,同时由舰队运送重武器支援。实时关注战场动态,及时调整运输优先级,例如优先保障弹药和燃油供应以维持攻势。运输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盟军能否在持久战中占据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