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块携带是提升战舰性能的核心机制。每艘战舰拥有固定的模块插槽,分为武器、防御和特殊三大类。武器模块决定攻击方式与火力强度,防御模块提升生存能力,特殊模块则提供战术功能如资源采集或主动技能。装配时需进入战舰详情界面,点击模块选项,在空白插槽中选择库内符合条件的模块。模块获取途径包括资源生产、贸易系统或战斗掉落,需根据当前战略需求动态调整配置,例如防守战侧重护盾模块,突击战优先装配高伤武器。
模块携带需遵循战舰类型限制,例如巡洋舰无法搭载航母专属的舰载机系统。武器模块需区分射程类型,短程火力适合近战舰船,远程导弹更适合后排输出。防御模块中护甲对抗实弹武器效果显著,护盾则对能量武器有更好抗性。特殊模块中的采矿增效组件能提升工程船效率,而电子干扰模块可降低敌方命中率。装配前需通过蓝图研究解锁模块技术等级,高阶模块往往需要特定资源支持。
实战中模块携带需考虑舰队整体协同。主力舰应搭配反大舰武器和生存模块,护航艇则携带防空或反小型舰艇组件。支援舰优先选择维修或能量补给模块,确保舰队持续作战能力。模块技术值加点直接影响性能,武器模块优先提升伤害与冷却缩减,防御模块侧重抗性与血量加成。特殊模块的策略技能如士气鼓舞需投入技术值激活,能在特定条件下大幅改变战局。
初期金属和晶体紧缺时,应优先保证采矿模块的装配。中后期重氢需求上升,需调整模块配置平衡资源消耗。模块更换会消耗策略值,频繁调整将影响行动效率,建议在安全期集中优化配置。同盟成员可共享模块开发成果,通过分工研发降低个体资源压力。废弃模块可分解为技术储备,用于新模块的快速研发。
部分武器模块对特定舰种有伤害加成,防空炮对战机效率提升30%。相邻插槽的模块可能触发联动效果,例如能量武器与护盾充能模块组合可提升15%作战时长。特殊模块中的隐身力场需配合侦查规避模块使用,否则易被反隐装置克制。模块携带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互补体系,而非单纯堆叠单一属性,需通过实战测试不断优化配置方案。